骑行天下

 找回密码
 注 册
楼主: 陌上花开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去西藏很火,我转发一个不一样的贴,不要打我.仅供参考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11:56:32 | 只看该作者
说说在路上认识的去过西藏的朋友
在路上认识一个朋友,原来在北京工作,后来辞职去旅行,在拉萨待了近两个月。我问她在西藏干嘛,她说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随便逛逛,熬到晚上就开始泡吧,一直泡到凌晨,然后该一夜情一夜情,该回去睡觉就睡觉,坚持了近两个月,并说她人生因拉萨而改变。这里,如果将布达拉宫换成故宫,将大昭寺换成颐和园,其实她的生活与在北京没有本质不同,当然拉萨的物价较帝都便宜,泡吧成本更低。
在西安青旅认识一朋友,本来是想在西安逗留几天就回家的,结果受不了在青旅认识的一个从拉萨回来的朋友诱惑,头脑一发热就想“坐上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八头牛都拉不住。我当时跟她说,你一个从没去过高原的女生,在高原上遇上高原反应一个人怎么办?她当时连高原反应是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去了拉萨可以找到人生真谛。我说,你好歹买点红景天以备高反,她好像也不是很乐意,当时我就差跪下来求她说“姑奶奶啊,你这是拿绳命在寻找所谓的人生真谛啊!”绳命是如此的精彩和辉煌,你是何苦呢?绳命不存,真谛焉复。我也不知道她最后买没买红景天,有没有高反,不过如果她真的独自一人在西藏发生高反,那她的人生的确很可能因此而被改变。

那有没有因去过西藏而改变人生的朋友呢?
路上的林子这么大,肯定什么鸟都有,有所改变的也不在少数。
在洛阳认识一个朋友,不久前刚从西藏骑行回来。他说自己精心准备了半年,包括锻炼身体和买装备,在网上大家组了一个车队,又把公休假调好,好说歹说说服领导后,一行人一起从成都沿318国道骑行川藏线到了拉萨。一路上,大家克服了各种艰辛困苦,各种团队间团结到感人的协作,各种劝导女队员坚持下来并想尽办法照顾她,各种与死亡擦肩而过(与他们一起的前后两个车队都有人当时就死在了骑行的路上,重伤住院也不少)。最后成功后,的确改变了他的人生。不过那是经历本身,其实任何经历过如此难忘的生死边缘的战友情谊的人,多多少少都会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但这个地方不仅可以是拉萨,也可以是基里巴斯,甚至可以是阿姆斯特丹红灯区的床上或者是北京中关村中的某个厕所。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11:56:54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西藏有可能改变人生的无外乎三点:
1. 宗教,对藏传佛教的耳濡目染,可能会重塑人生的价值观。但是我发现很多说去西藏改变了人生的人好像没受太多宗教熏陶。
2. 壮美的景色让人类生出的渺小感,从此对自然心生畏惧,对人生的局限性也会有更清晰的认识。这样说来,这个地方就不仅限于西藏了,它可以是新疆的大漠、内蒙的草原、厦门的大海,或者是在赛伦盖地草原上与非洲土著一起欢乐地追羚羊。
3. 去了西藏身体不适,比如得了肺水肿,那的确改变人生了,因为任何疾病都可能让你从另一个角度重新看待人生。

---------------------------------------------------莫名其妙乱入的分割线-------------------------------------------------------------

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说,世界是虚无的,存在先于本质。本来人生就没有所谓预设的价值,这台机器出厂时在出厂设置上完全空白,你爱装什么APP都是你的事,你是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你装了什么APP,你为自己装的那些APP让你成为了现在的你。因此,无论是你将一天上厕所的频率从5次提高到了10次(别问我为什么,有些人就好这口把这当作是战略储备与军事演习),还是你去了任何地方旅行,对你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最少因为这次经历,你才成为了今天与众不同的你。

旅行哪有那么多高远的借口,在不侵犯别人利益的情况下,你觉得做这事儿有意思就去做吧,这才是人生中最大的真谛。

旅行是件很自我的事,与他人无关。如果你渴望去看看不一样的风景,去体会不一样的文化,去认识平时生活圈子之外那些有趣的人,那就上路好了,这就是旅行的目的。如果西藏壮丽的美景和与汉区迥异的文化能够让你心驰神往,同时你又能承担得起时间和经济成本,顺带还能感悟些什么,那就尽管安心地进藏好了,别来那么多虚的——那些所谓的统一的人生真谛。我乐意,才是人生最大的真谛,所有道貌岸然的理由都是浮云。人生中天大的真谛,都不敌一句“我乐意”来得实在,因为你是为自己真实地活着,你为自己设定的价值才是人生最大的真谛。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11:57:19 | 只看该作者
——让旅行与人生,回到它们最初的原点。




最后,再顺便给出一个最近回答的类似问题的传送门:
曾经辞职去旅行的人,旅行结束后是重新融入原来的生活圈子还是开始了崭新的生活?有哪些辞职去旅行归来后的心路历程值得分享?
2013-04-09 121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赞同
454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马力,寻找设计师&工程师 http://brixd.com/
程文轩、孙二怪、多比七宝 等人赞同
我每天都从家旅行到中关村
每天的风景都不同

我不知道是否已找到人生的真谛
但我知道
如果我在这里找不到,在西藏同样找不到。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11:57:39 | 只看该作者
泓一清泉,累计自行车骑行公里数中。
胡二狗、李智华、chloecat 等人赞同
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
对于很多人来说,很多东西,在于你本身给他赋予的真谛,而去西藏这些行动只是个过程。

有人在爱情找到人生真谛
有人在文字中找到人生真谛
有人在星座中找到人生真谛
有人在某项运动中找到人生真谛
有人在跳蚤市场找到了人生真谛
有人在黄河母亲文化公园找到人生真谛
有人觉得宽恕刘翔会找到另一种人生真谛

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 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11:58:03 | 只看该作者
这让我想起@杨早 为《西藏墨脱的诱惑》写的书评:因为我们同受煎熬 (评论: 西藏墨脱的诱惑) ,可能是较为切题的回应——

一开始我是对《西藏墨脱的诱惑》这本书不大以为然的。花里胡哨的封面和书的副题“神秘奇险的高原边地之旅”都让我觉得这又是一本以西藏的神秘和奇异为卖点的“炒作”。无非是欺负广大劳动人民没时间也没钱去西藏,跟贾平凹写《废都》是欺负老百姓没读过《金瓶梅》一个样。就算如封面所说,本书作者是第一位步行进入墨脱的作家,那又怎么样?当苦难到了被用来贩卖的地步,这苦难也就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了。

这种怀疑主义倾向可以让我少上很多当,但同时也会错过一些好东西,比如这本书。如果不是一位朋友看完后随手借了给我,我想我是不会去读它的。

翻动这本薄薄小书的第一页时,音响里刚好放着俄罗斯音乐,大地般深沉宽广的鸣响。它让我在阅读时屡屡想起了《读书》上见过的一个题目:为什么我们同受煎熬?

西藏很苦。这我们都知道。即使比起以艰苦闻名的西伯利亚来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这苦是不足为外人道的。外人见到和同情的不过是半饥不饱,破衣烂裳;对于西藏人对宗教那种极度的虔诚,他们一致赞叹莫名,全没想到要多么空虚的心灵,多么无告的灵魂,才会需要这样的虔诚去填补。

书里讲到一个故事:三个四川人到西藏当兵。一次聚会,大家讲见闻,拉萨兵就讲见过什么什么,林芝兵也讲见了什么什么,墨脱兵一听哇地大哭起来。他在墨脱当了三年兵,什么都没见过。

难怪当作者走完令外人谈虎色变的墨脱路,满怀感慨而又不无得意地说“不走墨脱路就不了解墨脱兵的苦”时,墨脱兵告诉他:走路对我们来说是美差,这你们能理解么?

走路是美差,唯一的解释就是走了路就可以到外面去,就可以看见一些新鲜的东西。不走路,就只好留在什么也见不到的墨脱。对于他们来说,这才是真正的苦难。

在墨脱,门巴族战士德钦总不明白作者为什么对什么都新鲜,都好奇;下了山,就轮到作者大惑不解了:他怎么对我那么反胃的城市如此感兴趣?

都市培养了我们对物质的敏感。所以一旦去到穷乡僻壤,尤其是西藏那样的,见到什么都同情得不得了,想不通他们怎么能够世世代代这样活。我们低估了人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这种居高临下的浅薄的同情又遮蔽了我们的眼睛,看不到使他们受难的也包括精神的无依。在这一方面,其实我们和他们同病相怜。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11:58:21 | 只看该作者
你不能因为我们拥有报纸、书籍、电视乃至Internet就说都市的精神多么丰富,正如你不能因为藏民对宗教异常虔诚就说他们心灵多么充实。

很多内地人总是宣称西藏是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在西藏却有一种说法:如果今生积德,下辈子就会托生为汉人。

生活在别处。双方都把对方当作了自己的“别处”。双方的精神世界,都是单向度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所谓精神文化会随物质文明的进步而升华的说法不过是个神话,可是同样,所谓传统社会固有文化未受外来干扰之前就是一个自足系统的提法,只不过是一个更大的神话。先民们应该和如今的藏民一样感触到了精神匮乏的焦虑,只不过简单而艰辛的生活磨糙了他们的思想和言语,使他们无法表达和记载这种焦虑。当过知青的那代人曾多次向我们讲述过的村民在忙死忙活一天后,仍然会赶几十里山路去看一场已看过多少遍的老片子的故事,可为例证。

倘不是挣扎于死亡线上,那么,精神极度空乏带来的苦难,未必就比吃不饱穿不暖更容易忍受,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而没有物质的博大,就绝不可能有精神的丰饶,灵与肉,向来是引领人类社会的双驾马车。

古圣先哲对此并非毫无阐释。总被看成是迂夫子一个的孔丘在愤慨于“礼崩乐坏”的同时,向学生说明一定要“先富后教”,强调物质和精神发展次序的不可逆性;至于向来为物质决定论者喜欢引用的话:“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足而知礼节”,我总觉得后人的解释有误。没有人会认为有吃有穿了就自然道德高尚,管仲的原意应该是提醒大家,衣食足亦必须知荣辱,经济繁荣的同时必须注意道德建设,否则就会天下大乱。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所受的苦难(当然不仅指物质上的)程度之深,时间之长,当真举世罕有,足可在任何民族面前以饱经沧桑而自傲。可惜这么多年的精神苦难,不但少有结晶,现在连对苦难的记忆也逐渐淡漠下去,动不动就生出对“传统”甚至“原始”的眷恋来。事实上,食不果腹、饿殍遍野的日子固然没有人愿意再去过,朝作夕息、男耕女织的单调生活何尝又能满足现代都市人的精神需求?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12:06:42 | 只看该作者
要把西藏变成温室里凝固的标本,那是事不关己的外国人的想法。可是面对自己的同胞,你怎么能够自己每日在高速公路上奔驰,今天上海明天北京地享受物质文明,而让他们背着几十斤的重物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把十个脚指甲全部走掉,再让你去欣赏他们的“风情”?你怎么能够自己在酒吧里狂歌劲舞消散内心空虚,调动一切手段排遣精神焦虑,任由他们在虔诚中忍受苦难,默默坐在家门口看那株千古不变的芭蕉树直到老死,还要去赞叹他们的“神秘和纯朴”?你怎么忍心?
请不要忘记,苦难并不因麻木或虔诚而减少分毫,在如此恶劣的物质环境中,他们同样也要面对精神在现实中的茫无所托。

   所以,请不要再虚伪地赞叹和同情。在地球这个小小的村落里,我们正在同受煎熬。
18
发表于 2014-5-28 15:34:47 | 只看该作者
终于看完了,楼主想表达什么?其实大家要看就要看完,可能你会对目前骑西藏的洪流有异样看法。
19
发表于 2014-5-28 15:43:28 | 只看该作者
总算看完了,其实各人去的心态和目的都不一样.只是觉得去了拉萨也不能代表什么,没去过也不能说明什么,自己想去就去,就像吃了中饭还有吃晚饭一样,平常心态就好
20
发表于 2014-5-28 16:02:56 | 只看该作者
我想说,转发的文字,部分还是比较有深度的,文采不错。观点也算中肯,去到哪里其实不重要,在路上应该重要一点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骑行天下 ( 粤ICP备12077654号

GMT+8, 2024-9-22 15:44 , Processed in 0.02228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