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天下

 找回密码
 注 册
楼主: 笑着走天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跟着音乐去旅行(西南、西北部分)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13:13:11 | 只看该作者
《跟着音乐去旅行》 西南地区

纳西古乐下的丽江温柔时光(1)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丽江古城,与那一曲曲纳西古乐,
  一起从悠远的历史之中飘来,
  融合了高原水城的天杰地灵而成为一个音乐艺术之城。

  从大理出发,还可以决定顺便先到“梦中的世外桃源”,也就是经过香格里拉再到古城丽江。我在半路上碰见了一群刚刚从那里回来的驴友,看到照片里的那一望无际的高原之上,如此灿烂又如此辉煌的金黄的怒放的油菜花群,自由放逐于茫茫草原的牦牛与骏马……那份美丽,真是令人神往。

  汽车到达丽江长途汽车站,很快就来到了丽江古城。一下车,就能强烈的感到“高原姑苏”的美誉决非是言过其实。如果不是置身于此地,我根本无法想象在这西南边陲之地,却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使人恍然觉得是走入了中国的旧时的江南。只见小桥流水潺潺,青青杨柳依依,典型的中国式的古老建筑。加上因丽江是纳西族聚居地而随处可见的身着纳西民族传统服装的男男女女。而老年的纳西妇女,往往穿着兰色服装,头戴一顶解放帽,腰间系着围腰,肩上背着一个背篓。眼前的一切都是古色古香。所有的街道均用一种特殊的石材,也就是五花石铺成的,经过了骤然而至的一场阵雨,使得被水浸润的五花石呈现出一种具有诗意的温润的颜色。

  我们一伙落脚在一家客栈,一家典型的古朴舒适的纳西族院落,坐下来休息的时候,不时可以听见鸟语花香。客栈主人是一对介于中年与老年之间的男女,热情好客,膝下有一对聪明伶俐的女儿。在洗尽一身尘土饱睡一觉后,坐在客栈二楼,俯看这古意盎然的院落,对比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不由得有些恍惚如梦。

  稍微休息一下,睁开眼睛,已经是华灯初上,丽江古镇中,小街小巷中已经是人流不断,酒吧、茶室、小饭馆里都坐满了一脸悠闲的人。在街道之中漫步,整个丽江古城的全景就如一幅铺陈在你面前的中国古代工笔画卷。

  顺便挑了一家露天餐厅坐下,点了菜,专心地仔细打量起这奇特的地方。坐下来,身边居然都是嘈杂的人群、平整的路面、琳琅的商铺、灯火通明的古道,宛如标准版复古商业街,哪里有我寻找的古朴,根本就不是事先想像中的古镇,连与白天的古镇的风格也截然不同。一旁,尤其是柳色青青的河岸两旁的茶馆、酒吧,烛光摇曳,更有人以歌会友,高歌起粗旷放达的高原情歌。还是不能亏待肚子,丽江粑粑、鸡豆凉粉、饵块……各路小吃汇萃,而且价格也实惠。

  我很快就将“既来之,则安之”改为“既游之,则乐之”。习惯于都市的热闹的我,很快还是接纳了这个意外的丽江。到古城随意逛逛,发现千奇各异的手工艺品店布满了各个古道,切实让人体会到了什么叫目不暇接,配以恰到好处的灯光点缀和音乐伴奏,也是一种享受!

  第二天,睡个懒觉起来,与房主人聊天,大大感慨失望之情,也是在他的大力介绍下,我们打的前往附近束河,听起来倒是陌生,其实很近,就是丽江古城旁边的一个小镇。束河古城倒是清新质朴,也许是因为这里尚未被开发的原因,所以更能保存着原来的质朴与自然,这里这里有保存着相当完好的明清建筑,走在古道上,身边也只有偶尔路过的马或牛,背着背篓的纳西老少,当中的悠闲意境与丽江简直是天壤之别。

  来回的一路上,满满地看着一路的风景,云南还是漂亮,连路上也是一幅幅画连起来的,我们惊叹着、赞美着,笑呵呵地吃着零食神侃着,或者美美地打盹,阳光快活地照着年轻的我们,感觉皮肤被晒得暖烘烘的。

  回来的晚上,自然回到了旅行丽江的重头戏——聆听纳西古乐。现在,纳西古乐蜚声国际,已被中外专家学者“定格”为中国及至世界的一道文化景观。在丽江,更变成一个固定的节目,几乎每天都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古乐爱好者、慕名参观者、旅游者、猎奇者上演。我们也不例外了。许多人知道云南丽江,常常是因为丽江纳西古乐。千年前的中国音乐,至今传承在一群耄耋之年的老人手中,不过,对于外界来说,却是宛如惊鸿一现,凤凰重现。

  拿了房主人帮我们代买的纳西古乐会的门票,我们进入了青翠松柏针叶铺地的大厅。据说,以松柏针叶铺地是纳西人用迎接贵客的最高礼节。

  纳西古乐是广泛流传于纳西族民间的古典音乐,像道教法事音乐、儒教典礼音乐、甚至唐、宋、元朝的词、曲牌音乐,奇迹般地融汇在纳西古乐的旋律中,却形成独特的纳西民间音乐,具有一种清纯、空灵的的神韵。这是一个令人陶醉的音乐空间可以让想象去自由张扬。

  转轴拨统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古老的乐音是从一群丽江老先生的指间流出来的。依照古制的长衫马褂使他们显得异样的庄严和神圣,他们手持各式古老的乐器,正襟危坐,双目微垂,心静如水,一丝不苟地注意着心中稔熟的每一个音符和节奏。随着一声颤悠悠的低吟,一时间,钟鸣鼓乐,典雅与庄重、清丽与秀美在苍老的手指间流动,老人们旁若无人地沉入了心目中超越尘事的世界。从某种角度来看,演奏的古稀老人乐团与音乐一样具有独特的魅力。

  一时间,万千思绪浮上心头。的确,我心里明白,音乐的感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32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13:13:46 | 只看该作者
《跟着音乐去旅行》 西南地区

纳西古乐下的丽江温柔时光(2)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高原水城的灵气孕育了古城人的艺术气质和诗韵,于是,古城成为一个艺术之城,音乐就这样融在古城大众生活中了。每当古城的大红灯笼次第亮起,古城的一些窗口便开始陆续飘出些清远的乐音,丝丝缕缕地萦绕在古城的上空,不知怎的,令人想起天边晚霞的色彩和袅袅炊烟的气味,有些远古的逍遥,还有点儿沉醉。

  回来的时候,我一个人,在房间的外边静静地坐着,回味着悠远的歌声,同时,也有辛目睹了云南午夜极美的星空。那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美,也许是空气的污染少,透明度高,那些星星仿佛离我特别近,几乎触手可极,特别大,特别亮。在这时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有人形容是钻石般的星星在空中熠熠生辉。
  无论如何,我觉得如那位主持人所言极是,如果不体味一次纳西古乐的表演,你的丽江之行将是不完整的!

  当然了,如果有时间,不妨在此地多住。丽江还有一个被徐霞客誉为“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丽江紫禁城——木府,另外,还可以游览黑龙潭风景区。黑龙潭离丽江古城极近,步行就可以到达。据说,丽江古城的水都源于此。

  回想起丽江城里的清澈的小桥流水,几乎每条街旁边就有一条小河,屋子就建在水边,门前也就是小溪。正是从玉龙雪山上流淌下来的纯净雪水积聚在黑龙潭中,水又从黑龙潭流出,在丽江的城内分化出无数条小溪,淌过各家门前。在古城连线成网的河水的清澈见底,黑龙潭作为古城河水之源,现在的黑龙潭的清澈便是原因了。
33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13:14:13 | 只看该作者
《跟着音乐去旅行》 西南地区

纳西古乐下的丽江温柔时光(3)



  进入黑龙潭风景区,也就是玉泉公园,远看那平静的潭水一点儿也不起眼。可她正是“古城丽江的灵魂”。可当你踏上锁翠桥时,潭水从桥下穿越奔流而下,水花飞溅如扬碎玉,水声隆隆。潭水清澈见底下,潭中游鱼如梭,嬉戏在水草之中,几多悠闲,几多自由。水面上还盛开着洁白的海菜花,轻轻荡漾。

  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在几棵古树之下,如果用力叫几声,会有更多的泉水从下面涌出,很是神奇。当然不能不提的是这里的环保措施, “不能在黑龙潭中洗手”便是这里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所以,这里的水可是直接饮用的。用手掬水,只觉一阵冰凉刺骨,一尝,味道很是不错,清凉中透着一丝甜意。

  说到水,就不能不提纳西族传统的 “三眼井”的取水节水方式,它是由三个井组合而成,第一井为饮用水,也就是水源;水满后溢入第二井,可作清洁、淘洗之用;而最后的第三井则作洗涤杂物之用。其实纳西族临水而居,并不缺水,但其保留至今的用水节水方法无疑值得世人学习。

  另外还有一点,因为丽江地区民族众多,节日也多姿多彩,有三朵节、棒棒节、龙王庙会、火把节、朝山节等,如果运气好或许能赶上一两个。到时候,亲身体验的音乐感受自然也就大为不同了。
34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13:15:17 | 只看该作者
《跟着音乐去旅行》 西南地区

西双版纳:有一个美丽的地方(1)




  中国西南边境特有的民族风情,
  千百年来辗转流传的缤纷传说,
  隐现雪山峡谷之中的绚丽歌舞……
  在民族音乐与歌舞的独妙的浸润之中,
  美丽的西双版纳
  展现着全新的风景风情面貌。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弯弯的江水碧波荡漾……”,那就是美丽的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云南省的最南端,分别与老挝、缅甸接壤。所辖景洪、勐海、勐腊三县,主要是以傣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其中傣族占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另外还有回、布依、布朗、哈尼、爱尼、基诺、拉祜、瑶等30多个民族。首府是景洪市,在傣语意为“黎明之城”,人们习惯地称之为黎明城;而西双版纳在傣语中的意思是“十二千亩美丽富饶的良田”,其中,“西双”为“十二”,“版”是量词,而“纳”意思就是土地。西双版纳气候湿润,使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繁多的植物种类,成为闻名中外的热带植物宝库,不仅有着美丽的热带风光,江面水平如镜,江边林木茂密,风光如画。

  刚到西双版纳,扑面而来的是夹杂着山野花草清香的滚滚热浪和美不胜收的自然风景。美丽的西双版纳犹如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展现在眼前:天空碧蓝如洗,阳光倾泻如瀑布,茂密的原始生林中,野象悠然漫步,孔雀在林中飞翔;美仑美奂的田园如画,凤尾竹姿影婆娑,槟榔树亭亭玉立,露出缅寺佛塔的金顶,掩映其间的傣家的竹楼旁边妇女婀娜的身姿,沐浴在夕阳染红的澜沧江之边。

  西双版纳可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那里的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热带雨林、观赏植物、野生动物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主要景点有勤仑热带植物园、曼飞龙白塔、景真八角亭、野象谷、绿石林、版纳民族风情园、打洛独树成林、橄榄坝傣族村寨、基诺山寨、宣慰司街遗址。西双版纳花卉种类繁多,争艳斗奇,不仅花型奇特、色彩艳丽,而且还有的气味怪异。因此,热带植物园不能不去。中国科学院热带植物园位于梭罗江与勐仑地区交汇处的葫芦岛上,高大的树木,遮天蔽日,一派热带雨林风光,奇花异卉,令人眼花缭乱。在那个花园里,各色花草我们基本上都没见过,令人大开眼界,花色繁多的蝴蝶兰特别吸引眼球。园子里的有那香飘林间的九里香和怪味袭人的疣柄魔芋,也许香臭结合才更加怡人吧,苞片形如花瓣的五叶金花,也有夜间才展露芳容的照夜白,有闻歌起舞的跳舞草,有形如舞女在翩翩起舞的舞女草……

  西双版纳的佛寺、佛塔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勐龙佛塔和景真八角亭。大勐龙佛塔是一组群塔,位于景洪县大勐龙的曼飞龙寨后山上,由九座白塔组成,造型优美,风格别致;景真八角亭也称勐真佛塔,位于勐海县城西的景真山上,呈八角形,每边都有人字形屋脊,一层套一层,一直到塔顶,塔顶有一个伞状顶帽,上面的金属薄片上有网状哨眼,只有有风吹动,便发出哨声。根据傣族佛经记载,这个佛塔是古代傣族佛教徒仿照佛祖释迦牟尼的帽子式样修造的,是傣族佛教建筑艺术中的珍品。

  “独木难成林”是世人皆知的道理,然而在西双版纳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的榕树,却以其独特的生长方式,打破了“独木难成林”的自然规律,塑造了“独木成林”的奇观。西双版纳的“独木成林”景点极多,其中以勐海县打洛镇森林公园内的那株最为有名。这株古榕树龄已达200多岁,主干并不十分粗大,在距地十米左右的地方分成两条粗枝伸向两侧,枝干上并排长出几十条气生根扎入泥土,变成了大大小小的支柱根,形状和颜色都是一模一样,一眼望去恰似一大片树林。这株成林独树背靠青山,面对平坝,有翠竹掩映,有竹楼作衬,加之位于迷人的江畔风光,可以说是占尽天时地利,驰名中外。

  有空不妨逛逛橄榄坝的傣家集市。古老的傣族佛寺和幢幢竹楼掩映在树林之中,一派热带自然风光,包围其中的热闹的集市上人来人往,有经营各式各样地方烧烤或者小吃的,有卖各种各样不知名瓜果的;还有兜售品种繁多的名贵蝴蝶的。其中,最让我们感兴趣的当然是那些见都没见过的各种瓜果,我们特地有所准备,因此一样只买一个,这样来努力多多品尝,但结果却依然事与愿违,我们整整吃了两个小时,却还是没把品种吃全。

  当然在西双版纳,去民族风情园看歌舞表演和泼水节表演自然是不可缺少。到过西双版纳的人,无论如何都躲不开“泼水节”三个湿漉漉的字眼。傣族的泼水节,是在每年4月中旬,节日期间,无论在竹楼、村寨里,还是在街道、公路上,也不论男女老少,过路行人,到处都是热烈的泼水活动。泼水节里,大家尽情地唱歌、跳舞,饮酒欢宴。傣家有句话叫“泼湿全身,幸福终身”,当然得湿透了才好。

  我记得,在昆明民俗村的傣寨里,我真正体会到了傣家的这一狂欢节。那天的狂欢,烙印在了我的记忆上,我甚至在今天还能够感觉到了被水从脖颈后面倾倒时的确切的滋味。傣族人过泼水节,原本就是拿着一盆水,轻轻地向你头上和身上撩去,象征着将幸福和好运带给你,那是一种温馨的场景;今天的泼水节,却已经彻头彻尾地演变成一场战争了。记得那天在傣寨里,水先是一点点的撩向我,随着笑声的增多,水量也变得充沛,由撩变扬,继而由扬变泼,由泼变倒,变倾,变浇,最后每个人都成为水做的人,每根头发上都挂着水滴,每个毛孔里都滲出幸福,作为旅游者的我,似乎更投入,因而也更狂热,我泼别人,又被别人泼,彼此泼得一塌糊涂,直到喊哑了嗓子,笑出了眼泪仍不能自己……这是一种情感的渲泄,这大概就是泼水节的真谛所在了,既然如此,就让清凉纯净和真诚的水来洗去一切的无奈和造作,返朴归真。

  秀竹孕育着秀美的民歌

  西双版纳不但以热带原始森林著称,还培育了许多摇曳多姿的秀竹。西双版纳各族人民自古就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个村寨都与秀竹相伴,生活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人们都有种竹、赏竹、用竹的习惯。一首《月光下的凤尾竹》把多少人带入那竹林影映下的傣家竹楼,久久不能自拔,摇曳多姿的凤尾竹之所以享誉中外,更是离不开傣家竹楼的衬托。

  《月光下的凤尾竹》
  月光下的凤尾竹哟,轻柔啊美丽象绿色的雾哟,
  竹楼里的好姑娘,光彩夺目像夜明珠,
  听,啊多少深情的葫芦笙,向你倾诉说心中的爱慕。
  哎!金孔雀般的好姑娘,为什么不打开你的窗户?
  月光下面的凤尾竹哟,轻柔啊美丽象绿色的雾哟,
  竹楼里的好姑娘,为谁敞门又开窗户?
  哦,是农科站的小岩鹏,摘走这颗夜明珠。
  哎!金孔雀跟着金马鹿一起呀走向那竹林深处,
  月光下的凤尾竹啊,轻柔啊美丽象绿色的雾,
  竹楼里的好姑娘,歌声甜润象果子露,
  喂,痴情的小伙子野藤莫缠槟榔树,
  姑娘啊我的心已经属伊人,金孔雀要配金马鹿。

  可以说在傣族居住的地方,到处都有竹子美丽的倩影,至于为什么这里的竹子被称为“凤尾竹”,那是因为这里的竹子长得都是一簇一簇的,竹子的梢尾弯下来,远看就像开屏的孔雀一样,自然所以就叫作“凤尾竹”,而且,这种竹子的生命特别地顽强,曾经听说过,在这里插一根筷子也能长出一蓬竹子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13:16:28 | 只看该作者
《跟着音乐去旅行》 西南地区

西双版纳:有一个美丽的地方(2)



  山高水长的彩云之南,正是民歌的出产地。“十个云南人,九个唱民歌”,是对民歌里云南和爱唱民歌的人民的礼赞。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远远地,人影还看不到,嘹亮的歌声却清楚地飘过来,撩动把你的心弦,仔细聆听,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云南民歌。

  《十大姐》里“十大姐,我问你,正月里来谁挂你?” “小是小情哥,等是等等着,不等郎嘛要等哪一个?” 用《绣荷包》来回答,简直最合适不过了。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另外,无论是民族历史上重大事件,生活中的婚丧礼俗,几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民歌中都有生动的反映。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也就跟着学唱歌了。

  云南民歌不仅是云南民族音乐的核心和基础,而且对各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也既有特殊的意义。她不仅是各民族歌舞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乐曲发展的胚胎,她不仅孕育了各民族戏曲、曲艺音乐的形成,同时也为戏曲说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云南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歌曲均有其各自不同的个性,色彩鲜明、风格独特。而不同的歌种,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演唱形式,不同的旋律风格,则显现出千姿百态、斗艳争芳的动人景象。

  当然了,在云南之中有着众多的民族民歌,其中的云南汉族山歌风格独特,旋律优美,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如《耍山调》、《赶马调》、《小河淌水》、《弥渡山歌》、《大河涨水沙浪沙》等早已脍炙人口。

  在汉族的民歌中,我最喜欢的要数《小河淌水》了。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象月亮天上走,天上走。
  哥啊哥啊,
  山下小河淌水清攸攸,
  月亮出来照半坡,照半坡,
  望见月亮想起我的哥。
  一阵清风吹上坡,吹上坡,
  哥啊,哥啊,
  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

  曲调亮亢悠扬,歌词质朴动人,跟着民歌音符的翅膀,心灵早回到那美丽的凤尾竹摇曳的小河边,在月光下的弥渡坝子,树影婆娑的小村子。

  在云南少数民族中,傣族民歌不公大都具有坝区民歌的特点,以优美抒情见长,较少激昂高亢之调,并因傣语声调富于抑扬变化,以优美抒情见长,较大的影响,从而具有歌唱与朗诵性相结合的特点。此外由于歌词句式长短不拘,因而傣族民歌很少有整齐方正的结构。
  体态婀娜的凤凰啊,
  请你展翅飞翔吧,
  迎着绚丽的霞光,
  快快拍开你那色彩缤纷的羽翎,
  让你的翅膀披上白云,
  让你的身影伴着轻风,
  请衔着我这封圣洁的情书,
  越过宽阔的平坝和高山,
  飞向我梦中想念的地方,
  把我的心,生命与爱情
  带去献给我思念的情人----

  《凤凰情诗》,是傣族“贝叶文化”情诗中艺术性较高,内容较深奥,含蓄,令人深思,回味无穷的一种形式,民间流传的有数千行。它的特点,一是以物喻人,引古喻今;二是以凤凰图案,三十一个傣文字母和符号出现在凤凰图案上面,每一个字母代表一个意思,或是代表一行诗,一首诗,如同电报密码一般,叫人去翻译,理解和揣测,易激动人的情感;三是语言流畅,比喻贴切,具有扣人心弦的魅力。

  云南地区最多的乐器就是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也就是用葫芦丝演奏的,葫芦丝也称作葫芦萧,是云南少数民族主要的一种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等民族中。这种乐器用半截小葫芦作为音箱,以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在葫芦的竹管下端,嵌有铜质筑片,中间较长的一根竹管开了七孔,吹奏时,口吹葫芦细端,指按中间竹管的音孔,就可以奏出动人的旋律。

  除了葫芦丝,还有一件经常的乐器,就是口弦,又叫响篾、蔑簧、口簧,一种小巧乐器。彝族、景颇族、傈僳族、纳西族、怒族等青年妇女,没有一个不会弹奏口弦的。

  由于口弦音色柔美,少女常常用它来向情人表达情意。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当你路经村旁树林或清泉之时,总会听到悦耳动听的口弦声,如歌如诉,情真意切,这正是姑娘们向心爱的人倾吐心中爱情。特别是在幽静的夜晚,口弦的声音,更是令人神往。

  解放后,口弦曾在《边寨烽火》、《达吉和她的父亲》等影片上出现。恐怕那首著名的《婚誓》就是离不开口弦的魅力。

  阿哥阿妹的情意长,好象那流水日夜响;
  流水也会有时尽,阿哥永远在我身旁。
  阿哥阿妹的情意深,好象那芭蕉一条根;
  阿哥好比芭蕉叶,阿妹就是芭蕉心。
  燕子双双飞上天,我和阿哥(妹)打秋千;
  秋千荡到晴空里,好象燕子云里穿。
  弩弓没弦难射箭,阿妹好比弩上的弦;
  世上最甜的要数蜜,阿哥心比蜜还甜。
  鲜花开放蜜蜂来,鲜花蜜蜂分不开;
  蜜蜂生来就恋鲜花,鲜花为着蜜蜂开。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自然造物主不经意遗留在人间的伊甸园,对于那些已经来过西双版纳的人,这里正是他们魂牵梦萦的精神故乡;对于那些没有来过西双版纳的人,这里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地方。美丽的西双版纳,任何一种叙述都是多余的,也是苍白的。只有你真的来过、看过、生活过,才会领悟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美好,而我们真是真正在感应那首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路旁的花儿正在开,
  树上果儿等人摘,等人摘。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丰润的谷穗迎风摆,
  期待人们割下来,割下来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姑娘们赶着白色的羊群,
  踏着晚霞她们要回来,要回来,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13:17:15 | 只看该作者
《跟着音乐去旅行》 西北地区

西安的前世今生 秦腔和摇滚(1)



《史记》中的长安是青灰色,庄严高耸的。

李白诗歌里的长安城冠盖如云,五彩华贵。

武侠小说和传奇中的西安宫禁森严,黄土漫天。

想象里的西安,是四方的城墙,残断的碑石,通向皇陵的蜿蜒古道……

登上西安城墙,我怀想着那个踌躇、激越、悲壮的朝代:秦韵秦声,慷慨悲壮的燕赵遗声。可如今雨打风吹去,灵魂自由飞舞、思想诗意栖居,只留下摇滚乐手在围墙内外孤独呐喊。

西安的血统是纯正的,他代表了汉民族的内在精神。西安乃至关中的古迹,都以雄伟豪迈著称。长城是秦人的代表作,这个穿越于从山峻岭之中的城墙,成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而始皇陵作为帝王灵寝,它的庞大、宏伟决不比长城逊色。这是北京所无法比拟的。北京的古迹也很雄伟,但其中蕴含着的是太多的华丽与柔糜,是移民文化共生的产物。西安则处处是洪钟大吕、万马奔腾的豪气,让人从骨子里感到自豪。

第一次到西安,从咸阳机场到西安城,一路上的风景有点像张艺谋电影,陈忠实的小说。一望无际的黄色平原,山似乎躲在看不清的远方。巨大的汉唐皇陵不时从车旁掠过,距离公路也就几百米。偶尔有一条水渠、三两农人闪现在车窗外。到西安后,站在广阔的钟鼓楼广场上,我突然明白,这个城市是如此沧桑而又不羁,温和而又血性。它的脉管里,流动着华夏先民残存的开拓冒险的血液,像一首唐朝味道的摇滚。

此后的几天,一直住在杨虎城将军故居旁的一家宾馆里。游大雁塔、小雁塔、碑林、安远门城墙、陕西省博物馆、登西岳华山……例行性的观光难免浮光掠影。相比之下,倒是大街小巷里原汁原味的关中民居、陕西话、秦腔唱段和西安摇滚,别有一股磁力。于是久久盘桓于东关、西关,流连在钟鼓楼下,思忖水土气候对一座城市的气质竟会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南京、杭州、洛阳、北京、沈阳,同为古都,禀性却相去千里—如果说南京微凉,杭州温润的话,则西安性烈如火。这从华山的险绝、兵马俑的冷峻、唐乐舞的夸张可以发现,从西安的食中也能看出。

初次领教西安小吃的“烈”是在“老孙家”泡馍馆。把“锅盔”细细掰碎,端着海碗冲羊肉汤……动作烦琐复杂不提,待一碗羊肉泡馍端将上来,汤上面漂着一层红彤彤的油花。还未举箸,强烈的羊肉膻香,厚腻的羊油味,混着辣油的劲道,一齐涌上眼鼻唇舌。忍着油味肉香的冲击,猛低头喝下一大口汤,那一刻感受只有一句:怎一个“热”字了得。仿佛身体每个毛孔都张开了,大口喘出醇醇的羊肉气息。

天天吃着这样的“烈”食,恐怕姑苏女子也会喜欢上吼声如雷的秦腔。难怪,原籍湖南、北京的几位哥们儿,会在西安找到《梦回唐朝》的粗犷灵感;难怪,张楚、郑钧会在此吟唱《姐姐》、《赤裸裸》……尽情挥霍颓废、愤激和批判力。其实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郑钧的那首《爱上当》:

《爱上当》

别装做理解我 那让人更寂寞 别以你能轻易就俘虏了我
我才不上你的当 我才不上你的当
我从来没满足过 也没人能满足我
我不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我才不上你的当 我才不上你的当
人人都心怀目的 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人人都互相猜疑 最可靠的看来只有我自己 耶耶~~
我想自得其解 但不想自食其果 不要把你的问题再传染给我
我才不上你的当 我才不上你的当
这些铁石心肠 你对谁都是一样 你不会真的把别人放在心上
我才不上你的当 我才不上你的当
人人都心怀目的 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人人都相互猜疑 最可靠的看来只有我自己 耶耶

“爱上当”郑钧重拾硬式摇滚的刚猛暴戾,用肆虐的吉他噪音,火星四溅的演唱以及别具一格的合音来全释怀疑与拒绝。歌曲起首与中间穿插的秦腔设计出自大师赵季平的手笔,郑钧与三位来自陕西的秦腔歌者狂放飙音,是这首本来已经血性十足的作品更添原始野性和粗砾质感。

因此,要探询西安的城市性格,除了要感受防空洞里震撼的地下摇滚外,还要去旁听一下易俗社或者南门外自乐班的秦腔表演。“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两千万儿女都吼秦腔”。“干光光乱弹”是关中一景,指的就是老农民在空旷的田野里扯着嗓子喊秦腔,左手扶犁,右手挥鞭,一边走着,一边唱着:“为王的打坐在金銮殿上,待为王下殿来仔细观望郎里个儿当……”作家贾平凹说,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秦腔和摇滚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也就是西安这座城市最突出的性格了。

古城秦音

去西安,有四件事是一定要做的。第一件是拜谒始皇陵,瞻仰兵马俑;第二件是品尝西安泡馍,喝西凤酒;第三件似乎不登大雅之堂,但还是要做,就是在东大街一带闲逛,看带有西北风情的绝色美女。如果只做了这三件,你还只是西安的一个过客,还有一件必做的是听秦腔。听了秦腔,你的魂儿才彻底留在了西安。

可是单单听秦腔是不够的,一定要瞻仰过古迹,才听得出秦腔的豪壮;一定要吃过泡馍喝过西北的烈酒,才听得出秦腔的苍凉;一定要爱上西安的女子,才听得出秦腔的味道。

八百里秦川,从西周到大唐,一直是华夏民族的中心,而西安正是这个中心的心脏。水草丰美的渭河养育了这一带的农业文明,秀色可餐的关中女子羁绊了十三代帝王的心。那时把关中以外的地方称作“蛮夷”,决不是夜郎自大。秦腔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浸养出来,像一块厚密的馍在鲜亮的老汤中慢慢散发它的味道。

秦腔的豪气是有种族渊源的,它的哀怨细腻是在关中女子水一样的目光中滋养出来的。据说秦腔起源于秦代那首著名的“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是悲壮的,如同飞蛾扑火。乐师高渐离作歌送荆轲,必是在豪饮之后,站在峁塬之上,看着渐去渐远的荆轲消失在黄色的原野上。而荆轲,是怀着必死的信念去刺杀暴君嬴政。缭绕于耳畔的歌声如泣如诉,在空旷的原野上回荡,悲切之中充满着男人的豪气。那时候想必有浣纱的女子,向他扬起红色的兜肚。这歌声十足的韵味才在他的胸中漫散开,让他生出一点侥幸的希望。而那一次,高渐离却吼劈了嗓子,嘴角流血。
37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13:17:31 | 只看该作者
《跟着音乐去旅行》 西北地区

西安的前世今生 秦腔和摇滚(2)

如果说是这曲调后来演化成了秦腔,倒不如说是这唱法创造了秦腔独有的表达方式。八百里秦川八百里秦腔,讲究的是一个“吼”字。“吼”的唱法不止秦腔,民歌信天游也带有“吼”的味道。只有“吼”才能表达出关中住民的胸襟和悲而不怆、哀而不伤的精神气质。他们信奉天命,面对苦难平静、淡然,追求内心的豁达与自由。因而关中人以坚韧著称。但是“吼”不是简单的“喊”。秦腔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经相当成熟,六种唱腔、十三门角色都有严格的规矩。办堂会唱秦腔曾经是关中一带的胜景。甚至在清代,秦腔一度杀出关中,搅乱京华,与昆曲抗衡。足见得秦腔并不完全是关中住民自娱自乐的OK。

尽管如此,秦腔像许多曲种一样芳华已逝。在西安,想听秦腔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我曾经是西安的匆匆过客,不止一次去拜始皇陵,不止一次去春发生和孙家吃泡馍,更不止一次欣赏西安的女子,但总觉得心里有所缺失。后来有幸听了一场秦腔,才霍然间舒坦了,像水滴一样融进了西安。

钟楼东侧的一个胡同里有一家电影院,电影院的二楼有一间小茶室,可以容纳30个人。茶室很简朴,平时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地方。那一天正好西安秦腔研究会要搞一个成立仪式,邀请了西安秦腔届的名流来助兴。我的宿命是和秦腔有缘的,那天我路过这家几乎天天路过的影院,神差鬼使的便踱进去,径直走进那个小茶室。一个丰姿绰约的婆姨出来阻拦我说,今天这里表演秦腔。我惊诧的说不出话来。茶室不收门票,且免费供应茶点。观众不足30人,气氛却及其热烈。第一出唱的是《秦琼买马》。秦琼扮相威武,唱起来底气十足。起势突兀,声高八度,直冲屋宇,然后音调迅速滑落,如此往复,让人随之起伏跌宕,把末路英雄的悲壮弥散到空气之中,让听者堕入秦琼的世界里,浸淫在自己的伤痛经历中。旦角的戏虽然没有生角的戏有气势,但她所表现的哀婉暗含着强烈的刚性,使这些怨妇不仅让人哀怜,更让人敬重。一出《断桥》刚刚唱出几句“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对满眼秋,霜染丹枫寒林瘦,不堪回首忆旧游”就已经让人肝肠寸断了。

秦腔不是厅堂里的艺术,在小小的茶室里唱实数委曲求全。秦腔最适合在室外搭台演唱,在夜色之中它的高亢的曲调远远的回荡,演员的胸臆才会开阔,观众的遐思才会飞的更远。那时你想象秦时明月汉时关,西周礼乐盛唐繁华,才是生动的,你才真正觉得自己的身体里流淌的是纯正的汉人的血,是周文王的血,是秦始皇的血,是唐太宗的血。你渺小却充满自豪。

说到秦腔,有一个人是不能不提的,他就是关中名旦魏长生。此人在乾隆年间即已成名,在关中一带声名斐然。乾隆四十四年,魏长生进京闯荡,一出《背娃入府》轰动京城,王公贵族先睹为快,票房居高不下,一时间其他剧种无人问津。乾隆大怒,拘其入宫,令改昆腔,魏不从,遂被逐出京师。魏发誓“不复入京,何为大丈夫!”终于在嘉庆六年再回京都。当时禁令未解,御旨只许演一出《背娃入府》。魏长生竭毕生所能,声调高扬处声裂九天游云。全场再度轰动。闭幕后魏长生泪洗粉面,长叹“吾誓圆也!”溘然长誓。

今天,秦腔已无法再现当年的辉煌,但并不等于秦腔会消亡。京剧也好、二人转也好,不论花多少钱、多少精力,都无法改变他们的接受空间。就让喜欢他们的人去喜欢他们好了。西安秦腔研究会是担心秦腔听众减少会使其绝种,其实是杞人忧天了。《论语》够古老了,他的读者也无法和琼瑶相比,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流传,喜欢它的人还是可以随时去阅读它的。戏剧也是同样的。如果把秦腔改成现代音乐,那秦腔的先人和它的信徒都会愤怒的。

摇滚西安

城墙切割了这个城市的天空,也切割了我的眼睛,那不完整的灰色,不曾给过我一点对未来的希望与向往;而闷骚的天气却挑逗着这身体各个部位的欲望,这里的大街上,缺胳膊少腿的乞丐与穿着黑色内衣在大街上闲逛的年轻女人一样多,或许这并不能说明什么,但我的脑袋里时刻都充满了各种音乐的声音,也充满了各种病者的呻吟,所以我想,这个城市生来就是和摇滚密不可分的……

记得有一段最沮丧的日子是在西安度过的,有一天,站在城墙上,突然城墙上传来一阵硬摇滚。那一瞬,我觉得整个城墙在跳舞。“心重如墙,快乐是穿过时的感觉”,当我终于从城门洞中穿城而过,我有一种类似疯狂的快乐。整个中午,摇滚肆无忌惮地在城墙上释放自己。后来我得知,那年,流行乐坛的前卫歌手竟都和西安沾亲带故。比如张楚、郑钧、还有许巍什么的。记得郑钧还有专门一盘带是专门写给西安的,里面有一首歌就是这么写的:

苍天在上

乱发飞舞 腊月的寒风 野鸽子掠过青空
可怜我此生 命中已注定 不能与你同行
没有理由 没有理由 只有借口 只有借口
就剩下苍天在上 就剩下苍天在上
她竟是如此无常 她竟也如此无常
站在先人古老的原上 我哭着把你祭奠
这里断送了多少个梦想 如今都化成飞烟
没有理由 没有理由 只有借口 只有借口
就剩下苍天在上 就剩下苍天在上
她竟是如此无常 她竟也如此无常
喔…… 当一场大雪悄然落下
喔……所有爱恨就此融化
是谁给我缠上了玉锁 世世都不得解脱
是谁给你套上了金甲 生生都陷于水火
没有理由 没有理由 只有借口 只有借口
就剩下苍天在上 就剩下苍天在上
她竟是如此无常 她竟也如无常

在西安的那个夏天,我一遍又一遍的听着郑钧这首穿墙的摇滚音乐。赤日炎炎,挥汗如雨,我常常听到城墙上的摇滚,激烈鲜明疯狂浮躁塞满各种各样的情绪。开始,我总觉得它和城墙反差甚大,城墙是沉默的、千篇一律的、如死水一般不起微澜的,更重要的是城墙永远是宠辱不惊心如止水的。但是,后来我意识到城墙和摇滚实际上是相通的两极——最墨守陈规的和最无所顾忌的;最传统的和最叛逆的。
38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13:17:42 | 只看该作者
《跟着音乐去旅行》 西北地区

西安的前世今生 秦腔和摇滚(3)

我觉得一大批前卫摇滚歌手来自这个城墙环绕的城市不是偶然,他们一定都有过和我相同的经历,沿着无休无止的城墙无休无止地走,感到狂躁、绝望、沉重无比。那个时候,常常会希望城墙上多一点城门洞,好让自己随时穿过。他们积累了这种情绪,直到他们的歌飞跃城池,穿城而过。就像许巍有一天站在北京街头,突然想到西安,他写了

我思念的城市

我思念的城市已是黄昏
为何我总对你一往情深
曾经给我快乐
也给我创伤
曾经给我希望
也给我绝望
我在遥远的城市
陌生的人群
感觉着你那遥远的忧伤
我的幻想
风路过的时候
没能吹走
这个城市太厚的灰尘
多少次的雨水
从来没有
冲掉你那沉重的忧伤
你的忧伤像我的绝望
那样漫长……

西北的生存环境艰难,古城的生命力衰竭,城市中心的高墙不仅制约了交通的通畅,屏蔽了与外界信息的交流,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沉积、压抑、点燃、爆发,发自灵魂的呐喊成为年轻人最有效的宣泄。这种呐喊的力度足以穿过西安厚厚的高墙。有理由相信西安的摇滚音乐和秦腔一脉相承。无论是《郑钧》专辑《爱上当》里穿插的秦腔歌者的狂放飙音,还是在创作中有意融合秦腔曲调的西安本土乐队——秦乐队,无不把秦腔作为自己创作中的新元素,在秦乐队的单曲《寒窑》中,词曲贺小强将秦腔中的婉婉腔与最原初的布鲁斯相融合,产生了超乎寻常的感人效果。

如果你真的痴迷于摇滚,那么到了西安一定要去体会属于这个城市的独特地下音乐,区别于三里屯的浮躁和张扬,这里的音乐多了一些深刻的思考。

结语:

西安是一座有隐痛的城市,她的隐痛全埋在城墙里面。她之所以有隐痛,是因为她有往事。十三朝古都的往事,一代又一代,堆积如山。西安是个让人留连忘返的城市,如果它仍然沿用长安的称谓,会更令人神往。秦汉与唐代都有提倡健康的风气,那时的女子云鬓高挽,身材丰满,活泼可爱,男子高冠骏马,仗剑出行,是一个容易产生艳遇的时代。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在这里生活一辈子。

资讯补给站

钟楼广场:城市生活的中心,可远眺南门和北门。四侧分别是东、南、西、北四条大街。

北院门:俗称回民街,鼓楼北侧,清真小吃云集,晚上热闹,零点后大部分店打烊。

书院门:古文化一条街,南门内东侧,通向三学街的西安碑林。

易俗社:每周五、周六晚上7点45剧场演出,有电子屏幕显示唱词。西一路案板街。

八又二分之一酒吧:周六不定期有地下摇滚演出。南部纬二路十字路口东南方向。

环城公园:出南门左右双方向均可,西侧的秦腔演出据说水平更高些。

德福巷:咖啡酒吧一条街。南大街南段。

饮食:

西安的饮食文化洋溢着浓郁的西北风情,品尝西安的风味小吃是游西安的一大乐事,无论是一直被西安人钟爱的羊肉泡馍,还是名扬海内外的“西安饺子宴”,都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此外还有梆梆面、柿面糊塌、凉皮、炒粉鱼、锅盔、千层油酥饼等特色小吃。

在西安城内经营羊肉泡馍的餐馆很多,几乎每一条大街上都会有几家专门的羊肉泡馍馆,其中最有名的无疑要算老孙家羊肉泡馍了,此外,同盛祥牛羊肉泡馍馆、陕西太子楼御膳馆有限公司、西关牛羊肉泡馍馆、春发生泡馍馆等也久有盛名。

在西安品尝小吃除可在南稍门、东新街的夜市外,还可以去鼓楼后的小吃街,街道两边都是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各种知名的西安小吃应有尽有。
39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13:18:35 | 只看该作者
《跟着音乐去旅行》 西北地区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1)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小时候,电视还是奢侈品,更别说MTV。我是从半导体里听到这歌的,只觉得一片片黄茫茫的尘土,被风挟持着从南吹向北,铺天盖地,弥漫在天际。那里有扎着白羊肚手巾的老汉,穿着红肚兜的婆姨,还有那冬暖夏凉有股子土腥味的窑洞。从那一刻起,我就开始期盼有一天,站在黄土高坡上,偶遇那美丽善良的兰花花。

  应了朋友的邀请,我在秋天去了陕北,走进了记忆里的那片黄土地,那片沟壑林立的高原。陕北高原的山,大多是黄土囤积形成的土山,都是浑圆的形状,都是褐黄的颜色。汽车行驶在蜿蜒的山间土路,一家一户用石头或砖砌起的土窑,零零散散地撒落在大山深处。院落里种着枣树,枣子全熟红了,有点发蔫,不是特别脆,但很甜。窑洞两侧、窗棂上,挂着一串串红辣椒、黄烟叶,砍下的玉米杆子,码成一垛垛的,点缀着高原黄蜡蜡的底色。一个个黄土高坡,被修茸成整整齐齐的梯田,对曾经养育了无数祖先和现在还养育着自己的黄土地,庄户人倾注着无数的热情,地里种着青青的麦苗,尽管这儿连年大旱,大山里的人们还是播种着希望。这满山的黄土,承载着他们热诚的希冀!“五谷子田苗子唯有高梁高,一十三省的女娃唯有兰花花……。”山坳里传来悠扬的“信天游”,在空寂的高原回响。此次的陕北之行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偶遇陕北路上的庄稼汉

  汽车在陕北的路上颠簸了好几天,透过黄土的乡村空气,我开始注视着属于陕北的杰作:纵横交错的沟壑、歪脖儿柳树、窑洞、枯草;农民们护着牲灵,拂着庄稼,五谷地里溢发着丰收的愉悦。我作为旁观者绕着乡村时,那个往拖拉机装货的“赶脚的”农人,正向我走来。白羊肚头巾、布褂子,特有的黑黝皮肤和像雕刻一样的大皱纹马上吸住了我的目光,这个陕北农民悠然地唱着:

  庄稼汉
  深不过(呀)那个黄土地,高不过个天。
  吼一嗓信天游,唱唱咱庄稼汉。
  水圪灵灵的女子 呦 虎圪生生的汉,
  人尖尖就出在这九曲黄河边。
  山沟沟里那个熬日月,磨道道里那个转。
  苦水水里那个煮人人,泪蛋蛋漂起个船。
  山丹丹那个可沟沟里,兰花花开满山。
  庄稼汉的那信天游,唱也(是)唱不完。

  这是陕北路上我最初听到的《庄稼汉》。就是在那样的苍茫、浑宏之中,感怀着对艰辛生活的豁达超越。乡村现实图景的理想与土地的精神在一首民歌中被展览,它经历了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农耕生活的世俗风景图。无论是西北汉子站在黄土高原上念想着自己的婆姨唱的那种“酸曲艳调”,对着她所在的方向吼几段野嗓子,还是妹妹想哥哥,揪人肝肠的泪蛋蛋,都是那么粗旷、辽远、炽热、直白。粗俗奔放的陕北乡土姿态,已有足够的力量撼动我。

  陕北路上的庄稼汉极大地颠覆了我惯用的思维,歌声中动摇了我对字正腔圆的看法,以至面对被我们称作是脚户文明的文化时是那么惶惑不安。土地的精神在某一天恢复了民间的存在,日复一日地描绘着我们所渴望的民间模式。

  而今天,我在北京的家中,听着CD里的陕北民歌,华丽的嗓音和电子音乐背景让我无所适从,农耕时代的产物在乡村的迁移中渐渐消失。民间的失落让我不断回想着对陕北的认识与默契,民间的灵感与激情在我的母语世界这样传统渊源的精神蜡烛里长久燃烧。我相信真正的民歌是从土地里生长起来的,假如我们有了过多的精耕细作,那只能是,民歌消失了。那么如果你要听真正的陕北民歌,现在请听我一句劝,到陕北去,到陕北的农村去,那里没有舞台音像,可那里有真正的陕北民歌。

  一路走 一路听

  这次的陕北之行,我几乎都是闭上眼睛走完的,因为闭上眼睛似乎更能体会陕北的风情。陕北是民歌之乡,民歌浩如烟海。延安就有句俚语:“穷开心,富忧愁,寻吃的(乞丐)不唱怕杆求;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在黄土地极度贫乏的物质条件下,人们非常渴望渲泄内心的压抑和苦闷,得到精神的愉悦和抚慰,因此,苍凉的沟壑间便诞生了无数天然本色的璞玉浑金。家喻户晓的《兰花花》《走西口》《五哥放羊》《赶牲灵》等都是陕北民歌。经张寒填词改编的《边区十唱》、安波填词的《拥护八路军》、贺敬之填词的《秋收》等革命歌曲更是陕北民歌中的杰作。
40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13:19:46 | 只看该作者
《跟着音乐去旅行》 西北地区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2)



  贫瘠土地上的闭塞与沉闷使人性中自我表现、与人交流、感情抒发等受到了压抑,而人们又无时不在寻求机会来宣泄情绪,体现自我意识,喊和唱的方式就形成了特定条件下当地人的惟一选择。送亲迎亲要唱“盘歌”,拦来的要问,送亲的要答。喝酒要敬酒、猜拳、唱酒歌。这些民歌大都如同口语,信口唱来,曲调自由舒畅。如今走进陕北,如同走进民歌的海洋,那“道情”、“秧歌”和秦腔漫山遍野,信天游荡气回肠。

  陕北男人的特点是粗犷,女人的特点是细腻。唱起歌来,男人要站得稳,挺得直,吼得响,拉得长,顺风势歌声可达十里之外,在那沟里梁上荡漾不息。正如“一声秦腔吼,八尺的汉子热泪流,出嫁的婆姨也回头”且听那位伫立山梁上陕北汉子的歌声:

  信天游
  我低头向山沟,追逐流逝的岁月,
  风沙茫茫满山谷,不见我的童年。
  我抬头向青天,搜寻远去的从前,
  白云悠悠尽情地游,什么都没改变。
  大雁听过我的歌,小河亲过我的脸,
  山丹丹花开花又落,一遍又一遍。
  大地留下我的梦,信天游带走我的情,
  天上星星一点点,思念到永远。

  情发自内心,气出自丹田,音随情走,情真意切,音域起伏跌宕,直冲云端。相信不仅那小伙的心上人闻此声要登高“招一招手”,怕连过路的行人也要屏息肃立,向歌声传来的方向久久眺望。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据说因米脂县水土好,女人们不仅个个细皮嫩肉,细腰丰臀,柔情似水,而且心灵手巧,善解人意。美籍华人杨振宁博士的老泰山杜聿明将军即绥德人,其夫人秀清女士乃米脂阎秀。夫妻同甘共苦,白头偕老,自成一段佳话。至今传唱不衰的《走西口》、《五哥放羊》把陕西妇女感情细腻含蓄,爱情专一持久的阴柔之美表达得淋漓尽致: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拉着你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路口。”
  “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你要走大路,人马多来解忧愁……”

  曲调委婉动听,音域随陕西方言而波动,如泣如诉,真挚感人。听着《走西口》,离家的汉子,自会一步三回头,断无成为陈世美之理。

  再听一段《五哥放羊》

  正月格里正月正,正月哪十五挂上红灯,
  红灯那个挂在哎大来门外,单哪等我五那个哥他上工来。
  哎呦 哎 哎呦 哎 哎来哎咳呦,单哪等我五那个哥他上工来。
  六月格里二十三,五哥哪放羊在草滩。
  身披那个蓑衣,他手里拿着伞,
  怀来中又抱着那个放羊的铲。
  七月格里七月七,牛郎织女
  神仙那个都有哎团哪圆会,
  我来与我五那个哥两分离。
  九月格里秋风凉,五哥哪放羊没有衣裳。
  小妹妹有件哎小来袄袄,
  改来一改领那个扣你里边儿穿上。
  十一月三九天,五哥放羊真是可怜,
  刮风那个下雪哎常来在外,
  日哪落西那个山他才回来。
  十二月一年满,五哥哪算帐转家园。
  有朝那个一日哎天来睁眼,
  我来与我五那个哥把婚完,
  哎呦 那个哎呦 哎,哎来哎咳呦,
  我来与我五那个哥哥哥哥哥哥把婚完。

  这首歌讲述的是一个姑娘爱上了一个靠给别人做工的小伙子——五哥,姑娘百般照顾他,不见面时想念他,心里充满了幸福的希望。这首民歌以月序形式展开,一个月为一个基本乐段,而每段的音乐又大体相同,属于变奏曲式。旋律进行中,忽而委婉平滑,忽而棱角突出,圆润中有起落,柔情中有刚性,体现了江南、陕北一体化的风格。

  陕北在本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曾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的根据地,在战争年代产生了一大批优秀民歌,内容主要为送郎参军、盼亲人、拥军、歌唱领袖等,成为了陕西民歌中的一支奇葩。《打黄羊》在国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正月里来是新春,赶上了猪羊出了门,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给那亲人子弟兵。”

  这是一首合唱,从中可以看到当年陕北的父老乡亲载歌载舞慰问得胜回营的战士们的欢快场面。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男儿投军去,妻小盼君归。一日忽从远方走来的队伍中望到了熟悉的身影,那激动和自豪的神情从《脚夫调》可见一斑:
  “鸡娃子的个叫来狗娃子咬,我那当红军的哥哟回来了。”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我那当红军的哥哥哟,跟的是刘志丹……”

  腰鼓秧歌

  腰鼓秧歌是流传于陕北榆林、安塞等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陕北腰鼓以其奔放、豪迈、雄浑为特点,据传这是从古代边防驻军的军鼓演变而来,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喜庆佳节,当地的民众便自动的组织成百上千人的腰鼓队,豪迈的舞步,雄浑的鼓声震山川。一是保佑人们四季平安,风调雨顺;另一是展示国民之勇敢、坚强、强悍的男儿本色。

  安塞虽名为“腰鼓之乡”,但是到安塞却没有看到腰鼓表演,所以到延安的枣园就千万不要错过了。在延安枣园的两位表演腰鼓秧歌的陕北汉子总是那么的热情纯朴,无论你是否付钱给他,他都会热情的表演,顺便要提及的是在枣园可以买到很好吃的枣子,喜欢吃枣的人一定要记得顺带买点哦。

  陕北的窑洞

  在陕北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窑洞。虽然有些地方窑洞形式有变化,但是窑洞自身的建筑结构却是一样的。从建筑材料上讲,有石头的、土质的、砖块的。从地形位置上讲,有依山箍洞的、有平地建洞的、有利用古长城墙挖洞的。窑洞的门窗都是木质框架做成,并装架在窑洞正面。上部为两扇天窗,下部左侧为两扇木板合对而成的门。用麻纸裱糊木质窗格,显的明亮干净,而又保暖散气。当然,门窗结构式样上也有其它形式。因为经济条件的原因,有些窑洞门面较为简单、粗糙,有些门窗精雕细刻得制作考究,但是总体框架结构大致是一样的。陕北有延安和榆林两个地区,在窑居结构和庭院设计上也是有一定的区别。在陕北,庭院结构和物品设计上,大多一户一家一个独院。大门建筑形式也根据经济情况,大门既有木条订编的简易大门;也有用大量石块和木头及石狮建成的庄重气派的楼门;有些就无正式的大门,而是围院墙时留下的豁口称为--大门。围墙多采用石头片子垛插而成即美观又实用,石头墙线条舒畅、质感丰富令人产生无限瑕想和意韵。院落里的石碾子、粮食架子、磨盘和牲畜圈以及老槐树,它们使整修院子里充满农家气息和反映出陕北农民生活的外延。进入窑洞里可以看见建在右手边的大火炕,炕头前的土火灶用以烧水做饭,同样也给炕加热取暖。窑洞深处通常有一个地窑,里边存放土豆、萝卜和白菜等生活用品。窑洞里长约8至12米,宽有3米多。走动空间比较小,人进门后没有事都上炕去休息或玩耍。窑洞后边一般放有几个大缸和摆放许多瓷罐。这些陕北农民生生不息的环境和工具,使他们唱出了信天游、培育出纯朴、善良和豪放的性格,也是今天陕北文化的源泉——劳动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骑行天下 ( 粤ICP备12077654号

GMT+8, 2024-11-16 03:03 , Processed in 0.02908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