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一则最新的报道,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为什么要提出1.5米安全距离。
事故发生于2015年5月13日下午一点半禅城敦厚批发市场附近。一名骑电动车的女子,经过前两秒在前方停了下来的面包车旁边,谁料面包车突然打开车门,该女子根本没有时间反应,瞬间撞上车门倒地,后随即被后方前行的市政车辆直接碾压过去,当场死亡。
在这场事故里,如果电动车车主或面包车车主或后来市政车辆有“保持1.5米安全车距”这个意识,这宗惨剧或许就可以避免。
对于安全1.5米的由来,交警指出“一般家用轿车车身宽约1.5米,车门完全打开长度在50至80厘米,两侧车门全部打开后,整个车宽度达2.5米至3米,在这个范围内全都属于危险区域,行人和车辆经过停靠的汽车时,应该与它保持1米以上的安全距离。而安全1.5米除去将开门的危险区域1米计算进去之外,还包括了车辆在转弯时候需要的距离,即内轮差。
内轮差与视觉盲区
所谓内轮差,就是车辆在转弯过程中前后轮的轨迹发生变化,前轮绕过目标,却可能被后轮碾压。这种现象多见于车身庞大的大型车辆,这些车辆转弯半径大,反光镜有视觉死角即视觉盲区,驾驶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忽视车辆右侧的行人或骑车人(小汽车同样存在视觉盲区)。
据了解,小型车在转弯时最多产生0.6米的“内轮差”,而大型车则达1.5米至2米。如果驾驶员的驾驶技能不足,就有可能考虑“内轮差”不足,转弯半径太小,把右侧的行人骑车人“包饺子”。
我只想和你挥手,不想和你握手
为避免上述“开门事故”和“内轮差事故“中的惨剧,同时提高各个道路使用者安全出行的意识,我们提出“保持1.5米安全车距“的倡导。
1.5米是驾车人士和脚踏车骑士在行车时应自觉保持的一个安全距离,它显示双方在行车过程中对彼此的尊重,也是双方和谐分享公路的安全基线。“1.5米安全车距“提醒非机动车使用者需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更提醒汽车使用者需要对非机动车使用者安全给予关注和重视。
而面对广州眼前骑行者出行环境的现状,骑行者的道路使用权益很大程度被压缩,我们希望”1.5米安全距离“的理念不但可以传递安全出行的信息,更希望能营造机动车对单车或其他机动车的尊重和礼让的氛围,建立各道路使用者之间一种友善的出行关系。而在关于传播“1.5米安全距离”这个理念上,已有很多优秀的先行者。
【国内】
2014年春运伊始,豪爵摩托引入国外交通疏导的成功经验,首次在国内推出“保持1.5米安全车距”的倡议,针对摩托大军跑夜路的特点,制作了一批具有反光警示功能的安全车贴,它极大地减少了因汽车视觉盲区及高速气流,而容易出现的与摩托车发生刮蹭、碰撞等交通意外。
【台湾】
在台湾,友善种子协会积极推广“友善超车·给单车1.5公尺”的观念,他们从制作义卖印有“友善超车·给单车1.5公尺”标识的车贴和车衣,以及用团骑的方式来宣传这个安全出行观念。这些活动并不是意旨单车骑士最大,而是在于在汽车和单车,单车和行人之间,共同构建彼此礼让的友善交通环境。
【新加坡】
2010年11月29日,“华侨银行-骑吧,新加坡!”就策划了“安全骑脚踏车活动”,目的是为了唤醒公众的安全行车意识,“1.5米”安全间距这个重要信息在本次运动中被着重传递。活动中主办方在加德士(Caltex)全岛油站派送5万个印有“1.5米,和谐共享”(1.5M Matters,Share the Road)的汽车标贴,同时也在各脚踏车组织间派发2000件印有“安全骑车日”印花的车衣。
【奥克兰】
奥克兰警方认为不管是自行车还是机动车的驾驶人人员都应该为创造良好的道路环境负起自己的责任。过去奥克兰警方早已推广“共享道路”的安全推广活动,该活动要求机动车辆驾驶人员在开车的时候尽量保持与自行车的距离,并建议安全超车距离为1.5米以上。
我们需要1.5安全距离
我们不希望在出了事故后再去悼念再去反思,我们希望能把“1.5米安全距离”这个理念传递给每个道路使用者。
欢迎光临 骑行天下 (https://forum.qxworld.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